•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工作>理论学习>详细内容

理论学习

2011年中心组学习材料-面对经济全球化必然带动的教育国际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0 12:16:57 浏览次数: 【字体:
 

江苏省南通一中2011年中心组学习材料

面对经济全球化必然带动的教育国际化,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教育国际化中得到了益处,尝到了甜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从外国留学生身上可获得数十亿到几百亿美元。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本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发展很快。面对这样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格局,我们应借鉴外国和国内兄弟学校的经验从以下五方面下手。
  
(一)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更新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加快学校教育向国际接轨的前提。虽然教育国际化会带来西方的文化渗透,会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正象有人担心经济全球化会导致殖民主义经济一样。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的、支流的一面,更要看到它积极的、主流的一面。要看到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而不可游离其外,更不可消极抵制。早主动早适应,早介入早得益。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日本政府早自5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995年日本文部省在《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为遵循国际规律,确保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必须继续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放。”加拿大教育署于1990年在《没有国界和边界的教育》报告中,要求国内各学校(大学)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组织目标之一,并制订相关政策来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外国的这些观点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要牢固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逐步探索我校经验与国际接轨的路径,争取先行一步,高人一筹。
  (二)要确立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目标。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中学教育虽然不同与高等教育,但中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学为高校输送的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不少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美国在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韩国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制订系统的国际问题研究计划,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等问题的研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本在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中提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日本在教育国际化中还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总之要“培养在国际社会中被信赖和尊敬的日本人,同时还应增进相互间的团结与发展。我国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里面包括了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而制订的。虽然教育国际化主要是对高校的办学要求,但我们要借鉴外国一些中学的办学经验,应明确我们一中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掊养目标。以下几条是共同的:1、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2、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3、培养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
  
(三)要开设教育国际化的课程。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因为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西方国家较早介入教育国际化,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作了较大改革。美国于70年代在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中,就开设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等,一些中学也开设了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选修课程,在其他教材中也增加了外国的知识和国际观点。美国学者指出,一个学科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就是欺骗学生反映一种愚蠢的沙文主义。同样日本的中学也扩充了一些教育国际化课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接受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状况的基础性的国际化教育。
   
我们要利用PGALEVEL高中国际课程班等教育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和有益尝试,抓住机遇,争取有所作为,办出特色,在“人无我有”的基础上实现“人有我优”。
  (四)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教育国际化包括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                                                                                                                

1、加强校际交流。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迅猛,各国各校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加强交流和切磋,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2、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3、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吸收外国中学生到我校学习,以及我校的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