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工作>理论学习>详细内容

理论学习

2011年中心组学习材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08 09:54:21 浏览次数: 【字体:
 

江苏省南通一中2011年中心组学习材料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强盛。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选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古代中国,秦朝之所以一匡天下,汉唐之所以成为雄风盖世,就是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全球化大格局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应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锋、融合趋势的正确选择。当今世界,文化或文明的冲突已由理论设想变为现实,并愈演愈烈,不断冲击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新问题,消极回避和抵制都是不可取的。积极和正确的态度是采取措施,应对冲击,正确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基础、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总结文化事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正确战略。90年来,党领导的文化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过深刻教训。特别是一段时期内,偏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原则,致使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难以保障,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严重滑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推进文化发展、发挥文化效能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对这种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奉和深层依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的发展进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要想文化崛起,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为我们创造、丰富中华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渊源,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指针。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这一根本指针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并不矛盾,即是在统一指导下的多元,多元发展中的统一,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大特色。

  再次,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独特优势。 这种革命文化,它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密切相关的一切积极向上、勇于奋进、敢为天下先的时代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新创造。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强调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发扬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进取精神;改革时期,共产党人展现的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创新精神。这种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历来所尊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重视这种反映时代精神革命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此来凝聚人心和共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四,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应有的胸怀。世界文化缤彩纷呈、各有所长,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必须具备这种充分的自觉、自信。

        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破口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方位和应持态度的清晰判断,这是建设文化强国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认识基础。而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则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路径。
  第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没有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没有尽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限。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结果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大都通过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份额。要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并结合世贸组织的框架原则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国际规则和惯例实现良性对接,为中国文化产业真正走出去、产生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第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建设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