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工作>理论学习>详细内容

理论学习

2011年中心组学习材料-正确看待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心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18 13:41:28 浏览次数: 【字体:
 

江苏省南通一中2011年中心组学习材料

正确看待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心态

资料:《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北京大学教授帮学銮指出,当下中国,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它们分别是:浮躁、喧嚣、 忽悠、 炒作、 炫富、装穷、暴戾、冷漠。

一、当前国人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

现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体现为“三个并存”和“三个对峙”。

(一)“三个并存”是:

1、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传统和现代仍是一对相互颉颃的主题,在今天的中国,传统与现代虽然仍然有发生冲突的可能,但在许多情况下却能够共存共生。1980年以来中国实行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民间传统文化确实在许多地区都展现出了互为依托的现象。

2、整体常态与局部变态并存。

整体上看,社会心态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比较保守走向现代文明,在我国社会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也在相应跟进,从大趋势看,我国的社会心态正随着社会变化往好的状态走。但有些局部的变态甚至病态比较严重,社会负面影响也比较大。

3、危机与机遇并存。

整体上看,社会心态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些局部的变态比较严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正面化解和引导,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如引导得好,将有利于社会心态整体向好发展。总的来看,社会心态处于发展变化期、矛盾多发期、转型关键期。

(二)“三个对峙”是

1、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在共同理想的凝聚激励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但现实又难以令人人满意,一方面开放和眼界的不断开阔,对生活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贫富两极分化,一部分人产生了明显的“被剥夺”感。要知道,不掌握资源的群体若看不到希望,甚至失去希望,他们就可能要发声、抗争、闹事,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2、城市与农村的对峙。

中国两种不同的人格模式,即都市人格和乡村人格。前者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一致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表现为精明、开放、享乐,自我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异质性、积极进取、业缘本位;后者则是与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吻合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敦厚、耐劳、封闭、他人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同质性、消极自保、血缘与地缘本位。

3、东方与西方的冲突。

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东方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或是家庭主义的,或是关系主义的,解放后则是集体主义的。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多数人都认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的自主和独立,公民在社会互动中具有平等和民主的行为模式;而东方文化强调以家庭或家庭为中心,强调服从权威,无论是家庭、家庭还是国家权威,概莫能外。

二、当前国人社会心态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1、经济上的不公平感。贫富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的最大热点问题,自古“不患寡,只患不均”,当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一部分人并没有从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享受到实际的好处时,必然产生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2、社会上的不平等感。

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公有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还有“官二代、垄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的固化;同样年龄的孩子在上学、就业、职位升迁等机遇概率经农村的孩子要高那么多,这种不公平感自然就会产生。

3、政治上的失望无助感。

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如一些地方强拆民居住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先骂了再说。

(二)中国社会进行的“两个压缩”

1、发展时间的压缩。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自然发展,社会心态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自然养成、自然磨合、自然适应。而我们只有30多年的时间,速成的社会、速成的心态,怎么适应,怎么调试?各种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挤压到一块儿。

2、发展空间的压缩。西方社会在资本发育的前期有很大一块儿是利用海外殖民地来进行原始积累的,社会内部矛盾不算很大,因为他们把很多的罪恶转移到国外了。当中国搞市场经济时,给资本留有的发展空间太有限了,客观上导致了把劳资矛盾压缩在国内。

(三)社会的信任困境。

表现之一是整个社会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形不成社会核心价值观,那社会心态肯定要出问题,有学者指出,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时,这个社会心态最为可怕。表现之二是国民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雪,休管他人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四)社会精英群体的负面影响。

大致来说,人类社会的精英群体有三类;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政治精英是一个社会中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在我国即是党政干部。他们总体是好的。但问题是当社会上出现了这么多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老百姓仇官的情绪大面积蔓延的情况下,不得不承认,一些政治精英的行为不仅不能给老百姓起到示范导向的作用,还让老百姓不服气。

再看经济精英,我国目前很多的经济精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利用了一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他们心理不坦荡。其中很多人又纷纷移民国外,还拿这个来压政府。所以仇富绝不是普通民众的心理异常,而是有着触目惊心的客观事实支持。

按理,知识精英是社会的良心,但不幸的是,这良心现在也有些坏了。网络上对教授、专家的批评,让人难受。这不能完全怪老百姓,得扪心自问专家教授们究竟干了些什么?

(五)社会流动渠道不畅。

当今中国社会不是不具有流动生,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讲,相对流动比例则显得非常不足。这种贫富贵践不仅横向拓展,而且纵向延伸,即表现为可怕的代际遗传。因而造成人们产生“向上走”的渠道被堵塞、不流畅的感觉,这会令许多普通人失望、甚至绝望。

(六)社会支持力量的下降。

一方面社会压力加大,焦虑心理日增,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不够,物价上涨,就业无望,看病困难,教育不公等问题困扰着相当数量的民众。原来的单位社会已趋终结,公共保障尚没健全,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难以支撑个人的生活压力,所以,不良情绪随之涌现。

评价:社会心态是我国社会状态的反映。中国社会正在变化转型过程中,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比较保守走向现代文明,从大趋势看,我们的社会变化是往好的状态走,关键就是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过和出现了问题。社会的转型发展其实在曲折徘徊、蹒跚前进,其中有可能走岔路、弯路。这些过程在社会心态上的反映是明显的,因为每走一步,都会在人的心里留下烙印,都需要人的心态对它进行适应和磨合。目前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背后感受到的痛苦状况,恰恰反映了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徘徊。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就会更加有信心了。不是说中国老百姓的心态就彻底坏了,而是说社会发展的客观状态在民众心中留下了印迹,形成目前这种心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的痕迹自然会慢慢抚平,而代之以与健康社会状态相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