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健 康 提 醒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2-24 14:35:45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您健康  给您提个醒
     
        健 康 提 醒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卫生部提醒公众
—流脑可防可治不必恐慌
■流脑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
■目前引起局部传播流行的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菌群
■发病数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加强预防控制十分必要
  卫生部1月30日通报了近期安徽省局部地区发生的流脑疫情,并提醒公众,流脑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必恐慌。
  据介绍,自2004年12月下旬以来,安徽省芜湖、滁州等地的个别学校先后发生局部流脑疫情。截至今年1月30日18时,安徽全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62例,死亡6例。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显示,其他多数省份也有散在的流脑病例发生。
  此次流脑疫情具有四个特点:病例为多点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以中小学生为主,学生占总发病数的77%;引起局部传播流行的主要是C群脑膜炎双球菌,这是我国近年来才新发现报告的菌群;发病数比上一年同期有所上升。
  卫生部负责人强调,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脑遍布全球,主要发生在冬季,可出现地方性流行。我国经常有散发流脑病例出现,其中90%以上是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流脑疫情资料显示,2001—2004年,全国流脑报告发病人数分别为2250例、2551例、2535例和2698例。今年以来,全国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四川。截至目前,全国1月份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58例,死亡16例,发病人数较2004年12月增加43例,较去年同期增加94例。
   流脑来了,我们如何应对?
  什么是新型流脑
   目前已发现脑膜炎球菌至少有A、B、C、D等13个血清群。以往在我国流行的流脑主要由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B、C两群主要在欧美地区流行,而引起安徽省流行的流脑,正是由以前在我国很少见的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对我国来说,这是一种少见的流脑病原体,以往接种的A群流脑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力,不能抵御C群脑膜炎球菌的感染,因此我国大部分人群缺乏对它的免疫力,容易造成流脑流行。与过去常见的A群流脑相比,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常表现为暴发型,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流脑是怎样传播的
流脑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黏膜寄居滋生,并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借助飞沫传播给其他人。感染者不一定都发病,发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60%~70%的感染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是具有传染性的带菌者;25%~30%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感染或有皮肤出血点,容易被误诊为流感或感冒;1%~5%的感染者发生脑膜炎。这就是说,如果某学校有一两位同学发生流脑,就可能有100位学生被感染,其中大部分同学是带菌者,1/4的同学“感冒”。但是在这90多位没有发生脑膜炎的同学的鼻咽部,仍藏着许多C群脑膜炎球菌,他们会把病原体四处传播,使其他同学感染脑膜炎球菌。因此,只隔离那一两位得了流脑的同学,并不能切断传染源。
  五项措施可防流脑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若在学校和托儿所发生流脑暴发,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但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们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衰竭而死。
艾滋病(AIDS)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传播。已证实的传播途径有三种:
1、  性传播:通过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传播。
2、   血液传播:通过共用不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各种医疗器械(如:针头、针炙针、牙科器械、美容器械等)、共用剃须(刮脸)刀及牙刷等传播。
3、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
艾滋病(AIDS)不会通过空气、饮食(水)传播,不会通过公共场所的一般性日常接
触(如握手,公共场所的座椅、马桶、浴缸等)传播,不会通过纸币、硬币、票证及蛟蝇叮咬而传播,游泳池也不会传播。
虽然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于个人来讲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主要预防措施为:
1、  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
2、   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
3、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4、   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5、   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炙、美容或手术。
6、   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
7、   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8、   根据国外经验正确使用避孕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
9、   患有性病后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否则已存病灶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干眼症患者逐年增多,专家提醒---日用电脑不要超过3小时
   调查证实,每天在电脑前工用3小时以上的人中,90%的人都患有干眼症。而在未来5年中,干眼症患者人数还将以每年10%以上有速度上升。另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戴隐形眼镜也容易得干眼症,这是由于隐形眼镜很容易吸附水分,从而导致眼球表面脱水。干眼症目前还无法根治,临床上大多采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人工泪液有水剂和膏体两种,症状轻重不同,使用的人工泪液也不相同。一旦停用,症状往往又会复发。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是预防干眼症的有效手。首先要避免长时间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至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看远处或做做眼保健操。其次要调整好显示器与眼睛的距离和位置,建议距离50至70厘米,位置略低于眼水平线10至20厘米,显示器的亮度也不要太亮,调节到最大亮度的一半就可以了,以看得清楚内容但比周围物体稍暗为宜。另外长时间使用电脑时,最好也不要戴隐形眼镜,以免加剧眼睛的干燥程度。

   此外,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的人,要注意饮食调理,应多吃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大白菜、空心菜、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