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安全用药知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04-11-01 17:02:37 浏览次数: 【字体:
常用西药篇 1.什么叫抗生素(抗菌素),其应用中须注意些什么 抗生素以前被广泛称为抗菌素。因其药用范围广,事实上,其不仅对细菌、霉菌等“菌类致病微生物具有抑杀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细胞也有良好的抑杀作用,故而近年提倡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在具体使用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抗生素作用的局限性;抗生素虽可对许多致病微生物产生抑杀作用,却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可用其治疗,其对病毒性感染就一筹莫展。诸如肝炎、乙脑及伤风感冒、咽喉发炎、咽喉疼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大多由病毒引起,这类病人使用抗生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不仅如此,病人还得承受因滥用抗生素现时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见,抗生素用于病毒性感染是有害无益的。 (2)注意抗菌素的限制:可以引起人体患病的致病菌种类很多,一定的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菌适用范围,实用中,抗生素的选择必须与抗菌谱吻合,否则不仅徒劳无功,而且反倒会培养病菌的抗药性,因此抗生素在这方面的滥用也是十分有害的。 (3)避免“预防性用药”及盲目用药;在罹患疾病或身体虚弱时,病人的机体抗病力都会有所下降。此时,寄生在人体的病原菌很可能活跃起来,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现实生活中,每遇这类情况时,常有人主张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例如,患流感或咽炎时,虽然疾病本身并非细菌感染所致,按说不该使用抗生素,但此时人体抗病力弱,于是就有不少医生习惯于开一些抗生素给病人服用,以“预防”细菌感染。这种预防性用药实际上是不明智的,因为不仅可能的细菌感染并不一定会发生,而用药则一定会产生不良反应,而且这种无针对性的用药还易使体内原有的寄生菌产生抗药性。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烧,盲目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也同样是不足取的,因其可能掩盖病情、贻误诊治,并使病人无端身受药害。 (4)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对皮肤、粘膜等体表部位的局部外伤及感染,应尽量不采用供全身使用的抗生素作局部抗感染治疗,因为这类药物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局部使用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细菌的抗药性。局部感染应使用专供局部使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等,对口腔、鼻腔、眼结膜等特殊部位须采用相应的专用药品,不可混用。 (5)避免数种抗生素同用:过去,很多人都爱同时使用数种抗生素抗御感染,其原意在于希望诸药协同提高抗菌药效,使疾病得到迅速控制。但多年的实践表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确切取得理想疗效的并不多,更兼抗菌药物彼此影响复杂、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加等因素,多药合用常常难以收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各种感染发生时,家庭用药都不主张数药同用,须合并用药者,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并宜住院治疗。 (6)禁忌擅自加大药量:抗生素与其他药品一样,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对人体产生种种危害,而药品剂量的规定都是根据安全、有效的原则制定的,故而即使用药后疗效不理想,也不能擅自加大药量、尤其老人、小儿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更须谨慎。当感染用药久治不愈时,首先应当怀疑的不是药量、服药次数,而是该药是否有效?抗菌谱是否吻合?细菌是否耐药?一般的感染,经3至5天正规服药而丝毫不见好转者,可请医生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2.磺胺药的特点及使用注意点有哪些 磺胺药也属于抗菌药一类,但它不同于抗生素,因其全都是人工合成的,属于化学药品。磺胺药应用时有以下优点:①磺胺药大多采用口服用药,因而使用方便,尤其适合于在家庭中使用。②磺胺类药抗菌谱广,对多数常见革兰氏阳性、阴性球菌、杆菌感染均有良好疗效,因而适用范围也广。③某些磺胺药能以较高的浓度进入脑脊液中,故而能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产生其他抗菌药所没有的特效。④磺胺类药药价较廉,药品性质稳定,便于家庭保存,只要注意避光封存便能较久贮存。 磺胺药的不足之处也较鲜明:首先,绝大多数磺胺药的抗菌力较弱,对细菌只有抑制作用而不能将之杀死,因而对某些严重感染往往难以控制。其次,磺胺药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些磺胺药还可对肾脏产生损害,当尿量过少或尿液偏酸性时,一些磺胺药可在尿中析出结晶,刺激肾脏而引起血尿、腰痛等症状。由于磺胺药经口服使用,且多数磺胺类药抗菌谱广,故而使用过久常易抑制肠道正常寄生细菌的生长,造成某些维生素的缺乏。此外磺胺药还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反应;磺胺药也是较多引起药物过敏的药,严重者甚至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根据磺胺药的上述特点和药理特性,在其具体应用中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为加速药效产生、增强抑菌结果,磺胺药首剂服用时通常采用常规剂量的一倍量,即“首剂加强”。 (2)多数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其抗菌作用可大大加强,抗菌范围可进一步扩大,适应症变得广泛,而细菌对磺胺药的耐药性也可被抑制,因而抗菌增效剂曾被称为“磺胺增效剂”。为提高磺胺药的治疗效果,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此种配方,常见的复方新诺明即为一例。 (3)为防止药物对肾脏产生危害,服药期间宜多饮水、多排尿,保证每天尿量在1.5升以上,条件许可时宜多吃水果以碱化尿液,肾功能不良者应避免使用磺胺药。 (4)磺胺药不宜作为外用药用于伤口感染,尤在出血较多或伤口内使用该药时,药效往往难以产生。这种局部用药还常易引起人体过敏反应或致细菌耐药。 (5)磺胺药易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一旦细菌对某种磺胺药耐药时,换用其他磺胺药也多无效,因为细菌对各种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6)凡曾对磺胺药产生过敏反应者,一切磺胺类药均不可再次使用,因为人体对各种磺胺药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凡对磺胺类药过敏者,局部外用磺胺药也须禁忌。 (7)孕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忌用磺胺药,有人甚至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均不宜使用此类药物,以免受磺胺药的毒害作用。 (8)磺胺药不宜久服,通常一次治疗服药不得超过1周;连续服药超过3天者,应同时服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以保证人体维生素的正常供给。 3.使用止痛药时须注意些什么 疼痛作为多种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早已为大众所熟悉。要说疼痛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一定会有许多人不同意。可事实上,疼痛作为一感觉,对人体的安全和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曾有报纸报道说,有一个小儿先天性无痛觉,于是就出现许多骇人听闻的自残现象:这个年仅3岁的孩子全身上下伤痕累累,十个手指的末节均被咬掉,就连舌头也被自已咬掉一截以致说话都不清楚。这些现象在一个正常孩子身上是绝不会发生的,在正常人身上也是无法想象的。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原因就在于正常人对疼痛有正常的感觉。 疼痛可以提醒人们意识到某种伤害已经存在,从而督促人们尽快采取措施将疾病因素消除,所以,疼痛实际起着一个疾病报警的作用。一般来说,疼痛程度的强弱,能够反映疾患的严重程度或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有多严重。只有在老人身体极度虚弱,或某些其他因素干扰,使人对痛觉不敏感时,疼痛程度才会与实际危害关系不明显。 过度的疼痛感觉本身,也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损害,如使人焦躁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等,严重时还可引起休克反应。为此,对某些病因明确、疼痛感觉的警报任务已经完成者,可以使用权用相应的一些镇痛药,以减轻疼痛本身对人体的危害。 通常,疼痛可依其严重程度分成三度。轻度疼痛大多不是持续存在的,病人即使不用药也往往能够耐受,疼痛本身不引起什么显著的危反应,如小面积轻度烫伤及指趾体表小创伤痛等即属此类。重度疼痛则可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使人无法忍受,甚至随时可以引起诸如疼痛性休克等严重反应,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后、严重烧伤、严重痛经、内脏绞痛、晚期癌症、孕妇分娩等引起的剧痛属此类。居于轻重两者之间的便是中度疼痛,诸如头痛、牙痛、风湿性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及一般的痛经等,均属此类。疼痛程度不同,治疗用药也不相同。止痛药的作用只是解除痛觉症状,而并不能消除引起这种疼痛的根本病因,不能解除疾病本身对人体的危害,因而止痛药的应用原则首先是:不明原因的疼痛不能乱用止痛药。并非所有疼痛都能任意选用止痛药的,例如,由胃溃疡或胃炎引起的胃痛,不论其程度轻重如何,都是不能使用消炎镇痛药治疗的,因为这些药物本身可以引起对胃粘膜的损害,使病情加重。 当然,对有些引起疼痛的疾病,止痛本身就是有效治疗方法,如各种神经痛等。对这些疼痛,须根据其程度选择相应的用药。一般来说,轻度疼痛以不用药为好;中度疼痛宜选用解热镇痛药;重度疼痛如晚期癌症转移所引起的剧烈疼痛,则须使用强效镇痛剂甚至吗啡等治疗了。 4.使用止咳药应注意什么 剧烈的咳嗽有害于人体,它对呼吸道是一种机械刺激,能引起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加、通气道变狭窄,甚至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喘息;持久或剧烈的咳嗽还可影响患者休息,造成体力消耗。但咳嗽对人体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可促使进入呼吸道的异物或炎性分泌物排出体外,从而保障肺部的正常通气换气功能。此外,咳嗽还是呼吸道疾患的特有警报,其作用正如同疼痛一样,在于引起人们对疾病的注意,求得及时治疗。 由于呼吸道疾患种类很多,从呛入异物、感染发炎至恶性肿瘤,各种呼吸道疾患都可以引起咳嗽。如果不加分辩地使用镇咳药物,则不仅难以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咳嗽症状,而且往往会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使某些恶性肿瘤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所以,对各种咳嗽症状的治疗,首先必须切实分清其发生原因,只有在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有效药物治疗后,才能对咳嗽本身进行抑制性的治疗。有时,针对病因本身进行的有效治疗,就是最具有效的镇咳治疗。例如,对早期癌症采用手术治疗、对呼吸道感染采用抗感染治疗等。 通常,除绝对无痰的刺激干咳多由肺癌引起外,一般的咳嗽症状在使用镇咳药治疗时,多需配用地些祛痰药,以防止因使用镇咳药而引起的排痰障碍;同时,其也可因减少炎性痰液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而减轻咳嗽反射,有利于咳嗽症状的控制。 5.服用维生素类药须注意什么 维生素类药根据其理化性质大致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这类维生素易溶解于脂溶剂中,当其与脂肪性食物同用时,因机体受脂肪性食物影响而对脂肪吸收机能增强,这可使得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也增强。脂溶性维生素多可在人体肝脏等部位贮存,当人体需要时便渐渐释出,这类维生素一次给足多可维持一定时间不致缺乏,相对不需要每天从饮食中得到补充。但同时,脂溶性维生素由人体代谢排除多较缓慢,长期服用这类维生素,将会引起严重的铅中毒症状。 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较多,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凡脂溶性维生素以外的维生素都属水溶性者。水溶性维生素大多不能在人体内贮存,需要每天从食物中补给。因此,一般而言,当饮食结构受限或机体消耗增多时,此类维生素缺乏的病态表现出现较早。水溶性维生素中,B族维生素是一个大系列,归入此列的维生素包括B1、B2、B6、B12、烟酰胺、叶酸、肌醇等,这些维生素在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上彼此关系并不大,但它们在人体内溶解和分布特征大致相同,因而有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当某种B族维生素缺乏时,常常伴有族内其他维生素的缺乏;反之,当长期大量补充某一种B族维生素时,又会引起族内其他维生素的缺乏。因此,作为预防性补充B族维生素时,通常采用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的复方制剂。针对性不强的某种B族维生素缺乏症,也宜采用复方制剂如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大多不能长久贮存,代谢排泄也较快,故而补充此类维生素通常不会引中毒,但若长期大量使用,也可对人体产生多种副作用。 无论脂溶性或是水溶性维生素,都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但同时,任何一种维生素过量或长期滥用又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所以对预防维生素缺乏,首先应从饮食组成上下功夫,力求通过饮食得到所需的维生素补偿。必要时(如遇患病高烧、妊娠、哺乳等情况),也可适量使用维生素药物补充,此时,应按以下原则用药。 (1)有针对性用药:即针对具体情况或病症使用维生素,缺什么补什么,无维生素缺乏者不可滥用。 (2)合理选择用药途径:除病情严重、维生素缺口较大而用药量大,尤其是因消化功能障碍而不能吸收脂肪食物,以致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而须采用注射用药外,凡能口服者均宜口服用药。 (3)准确掌握用量:维生素虽然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却并非越多越好、对人体无害,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使用,不可盲目加大药量。通常,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治疗早期,都须使用较大药量。而一旦缺口得到补偿,就应及时将药量减至预防用量,以免过量用药而引起毒副反应。 (4)饭时服药效果好:维生素与其他药品有所不同,其在口服吸收时,常可受食物中脂肪、矿物质等的作用使吸收利用率提高,一般来说,酸性食物或荤食品有利于各种维生素的吸收利用。所以,通常主张将维生素类药安排在饭时或饭后服用。 6.怎样使用点眼药 许多眼科疾病需要使用点眼药治疗。眼药水或眼药膏的点药方法说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不会点眼药的人,不仅常常点上好几次都无法使药物进入眼结膜囊内,而且反复不合理点药可对眼球本身造成不良的机械刺激。因此,正确掌握点眼药的方法很重要。 通常,凡有条件时,最好请别人帮助点药,因为一来自已无法看清点药情况;二来自已点眼药时不免对点药造成的眼部刺激心存恐惧,所以点药时常常会药液未入、眼已先闭,几次都无法点药成功。请人帮助则可克服这些缺点。有人帮助时,正确的点眼药步骤为:病人取仰卧位,睁眼,眼睛尽量向自已头顶仰视,以避免黑眼珠与药液直接接触,协助点药者站立于病人头顶侧(胸腹部正对病人头顶),以清洁的左手食拇二指分别轻轻揿住病人的上下眼皮将其分开,右手将眼药点入病人的下白眼珠部位;也可让病人正坐,协助点药者面对病人站立,以清洁的左手食拇二指将病人下眼皮轻轻捏住向前牵引拉开,使下眼皮形成一个小袋,同时令病人眼睛向头顶部仰视,而后向下眼皮内侧点入眼药。点药前后须注意的事项有:①点眼前必须首先认真核对所用药物是否准确。②用药前须检查药品质量,凡过期眼药或原先澄清透明的眼药水中出现混浊、沉淀、絮状物,眼药膏出现夏季溶化、冬季挤不出或出现油臭,分层等现象者,均不可使用。③通常,眼药水每次每眼点入2滴即可,眼药膏每次每眼挤入2至3个眼裂长度为宜。④点用阿托品等毒性较强的眼水后,须使用棉球压迫点药眼之内侧眼5分钟,以免药水经泪道流入鼻腔等部位,引起阿托品吸收中毒。⑤点用眼膏时,为避免污染,点药前宜将眼膏口头一部分先挤出甩掉,而后使用其后挤出的眼膏。⑥为避免点药对眼球造成的刺激,所有眼药均须避免直接滴在角膜(黑眼球)上;在冬冷季节,为避免冰冷的眼药水刺激,点药前可先用手心将药液焐暧。⑦点眼药后,病人均须闭目转动眼珠,以利于药物在眼结膜囊内均匀分布。⑧眼药水药效不持久,但点药后可很快恢复用眼,故适合于白天休息时使用(每次点药后仍须闭目休息10分钟);眼药膏药效持久,便于夜间睡眠时使用,白天使用眼药膏者须在眼睛外面覆盖两层纱布固定,以避免用眼。 7.怎样使用滴耳药 常见家用耳药大多为液态,由于病人不能自顾其耳,且耳疾中最常见的化脓性中耳炎多为儿童患者,因此家庭滴加耳药最好有人协助完成。其正确的用药方法为;病人头颈向一侧偏斜,尽量使病耳开口正对上方,协助用药者首先用左手食、拇二指捏住病人耳朵牵拉;遇婴幼儿患者则应将耳朵向病儿头颅后下方牵拉;其他年龄的患者则向病人头颅后上方提拉,而后向病耳道后壁上点入3至4滴药液,待其自行流向耳道深处。此后。须用左手食指将点药耳的耳屏(小耳朵)向耳道方向作一放的揉按动作,同时可要求病人作吞咽动作,这类做法均有利于药液流向耳道深处,并在耳道内均匀分布。一侧耳道点药后须保持头部侧体位5至10分钟,过后可在外耳道口处松松地安放一小棉球,以吸取由耳内流出的药液。 滴加耳药前后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凡点药前耳道内积有浓液等分泌物者,必须先予清除,方法为:侧头使病耳向上,按点药法牵拉耳朵并点3%的双氧水5至6滴,没有双氧水时,可自已用食盐配成0.9%左右浓度的生理盐水(开水冲入,放温后使用)代替,1至2分钟后用消毒棉签在左手保持牵拉患耳的状态下缓缓探入耳道,将异物泡沫卷蘸干净,直到探入棉签上蘸取不到异物为止。 (2)冬冷季节,若直接将冰凉的药液多量点入耳道常可因低温药液对鼓膜的刺激而引起眩晕、恶心等反应,为此,宜先将药液在手心或内衣袋中焐温后再使用。 (3)点加耳药时,不可将药瓶深入耳道,更忌直接将药液滴加到鼓膜上,以免引起耳内轰响不适反应。正确的滴药方法应是将液滴加到耳道后壁,然后待其自行流向鼓膜。 (4)滴加耳药后在耳道口安置一小棉球的目的,只在于防止耳内脓液等流出后污染周围环境,而不是意在堵住耳道口不让异物流出,尤其对鼓膜穿孔的化脓性中耳炎等耳疾,必须禁止堵塞耳道,以免因毒物外排不畅转而流向深处,引起更严重症状。 8.怎样使用滴鼻药 鼻腔疾患的局部用药大多为滴鼻液,而人体鼻孔向下,药液自然不会自动上行,故正确使用滴鼻药是大有学问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简单地一仰头便点药,或是坐下将头后仰点药,表面上药是点进鼻腔了,实际上大部分药液随后就流到了咽部,真正能在鼻腔粘膜局部留下并产生作用的药液,其量甚微。 正确的滴鼻药程序为:首先须充分擤去鼻腔内的炎性分泌物,以避免其对药效产生干扰;而后病人仰卧于床上,将头颈悬于床外或肩下垫上一只枕头,以保证头颅尽量后仰;再于患侧鼻孔内滴加药液4至5滴,滴药后以食、拇二指轻捏鼻翼数次,以使药液充分与鼻腔粘膜接触,切实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休息三五分钟后即可缓缓坐起。除此法滴鼻药外,还有一种去枕侧卧单侧鼻孔点药法,特别适用于单侧上颌窦炎等患者,具体方法为:取患侧鼻孔在下方的侧卧位,去枕任头颈向下倾斜,而后于患侧鼻孔内滴药4至5滴,用食指将患侧鼻翼向鼻中隔部推挤几次,以利药液流至患处,休息三五分钟即可。 按上述方法滴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虽然上法看来繁琐,但其最利于药效发挥。②上述平卧悬头滴药法不适用于高血压、颈椎病及高龄患者,此类病人应采用去枕侧卧单侧鼻孔滴药法,两侧鼻腔均有病者可两侧交替用药。③凡按上述施治者,点药后均不宜快速坐起或起立活动尤其老人及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必须缓慢改变体位,以免因一时血压波动而晕倒。④上述滴鼻药法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种鼻炎和鼻窦炎,对于感冒等因素引起鼻粘膜充血鼻塞而临时使用呋麻液之类通鼻者,则可采用较为简便的坐位侧颈两侧交替滴药法用药,且每次每鼻孔滴药2至3滴即可,每滴一滴药都应随时捏挤鼻翼数次,以利药效产生。 滴鼻药均属外用药,无论何种体位点药时,流到咽喉部的药液都不可吞下,而应及时吐掉,另一方面,鼻腔内平时即有较多细菌存在,点药时为免药品被污染,应尽量不使用药瓶口与鼻粘膜接触;有过这种接触的滴鼻液若非抗菌药则用后不宜再保留。 9.发烧时,怎样使用退烧药 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就其对人体有利的一面而言,体温适度升高能促进人体机能旺盛,使机体的生物代谢或解毒、排毒过程加速,同时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体内抗体水平增高,白细胞吞噬消除病体的能力得到加强。这一切均有利于调动人体的抗病功能,有利于人体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清除和促进机体的康复。但是,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抽筋、惊厥、昏迷等严重反应,发热过久还可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而引发其他病症。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自觉过热而脱衣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故其单独使用时,一旦药效过后,体温又可再度升高。可见,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 一般来说。家庭中使用退烧药有以下原则: (1)病因不明不用药:发热出现于不同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表现规律,如伤寒发热多是持续数天以上的稽留热,疟疾发热则表现为发热与无热交替的间歇热,等等。这种种不同的发热表现,常常也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因此,对病因不明的发热不能乱用退热药,尤其在发热初起时更不能乱用,以免因用药干扰了发热原有的规律而引起医生误诊。 (2)短期低烧免用药: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可以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可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低烧病人使用退烧药是不适宜的,因为一来退烧药并不能消除发烧的原因,因而也不可能根治这种低烧;二来,此时也没有使用退烧药的必要,这种体温对病人可能是益大于弊的,此时用药,反倒可能使病人受到药物本身毒副作用的危害。低烧病人可选用一些中药或针对病因的药物进行冶疗。 (3)暴发高烧慎用药:当病人体温显著升高达40℃左右时,使用退烧药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此时机体多对此类药物敏感性增强,用药后往往可以引起剧烈的出汗退烧反应,这本应是好事,但过于剧烈的快速出汗以至于大汗淋漓,常可造成循环血量骤然而显著减少,甚至引起病人虚脱、休克,此种情况尤易出现于小儿、老人及体弱者,故须严加防范。对此类病人必须减少每次药量、谨慎用药。 (4)小儿发烧早诊治: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以至抽筋。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5)服药期间多饮水:所有退烧药都会引起病人出汗,这是增加人体散热、使体温降低的表现之一,这一过程往往会消耗病人较多的能量、水和水溶性维生素,以帮助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而降低体温。 (6)必要时辅以物理降温:对一些病热凶猛、40℃以上高烧持续不退的病人,在使用退烧药的同时,可辅以物理方法降温,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致病人抽筋或昏迷。具体方法为:用不透水的塑料袋或暖水袋灌入冰水或冷水,将其分别安置在病人的头颈下及腋窝、大腿根部、胸口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条件许可时还可配用稀释酒精作全身擦浴,以加速体内散热、控制病情发展。 退烧药很常用,但副作用也是十分常见的。诸如药诊、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都十分常见,尤其是在久用或过量使用此类药物时,毒副作用更加显著。因此,退烧药是须要慎重使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