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杰出校友>详细内容

杰出校友

李吉林(1953届)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9 11:50:07 浏览次数: 【字体:

   

 李吉林(19382019),1953届初中校友。女,中共党员,江苏南通人,汉族,中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生前历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咨询专家、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指导专家。曾连续16年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详案精选》《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等,编写过1-12册中国小学语文补充教材。

1956年秋,为减轻母亲负担,早一点给含辛茹苦的母亲带来安定的生活,以优异成绩从南通女子师范毕业的李吉林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成为女师附小(今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本是爱玩的,篮球、排球、羽毛球,样样喜欢,但为了“当老师,就当好老师,当孩子喜欢的老师”,她索性搬到学校里住;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在荷花池旁读诗、背诗;晚饭后便埋首灯下,继续研读教育理论书籍。她用冷水浴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格,即便是数九寒天,也坚持如常。

李吉林说:“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李吉林不仅读,而且写,她写随笔、散文,写论文、专著……数年如一日,勤学不辍。除此之外,她躬身实践:为了孩子们能在作文中生动地描述日出,她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抵达日出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中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丰厚的理论成果、多彩的实践经历,渐渐成为这位在教改路上孜孜求索的小学教师站在讲台上的独特背景,李吉林为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已做好充分准备。

李吉林喜欢孩子,她想研究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成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她每天都在思考,尝试着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她常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去冥想:能否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全面发展?

对儿童深深的爱,让李吉林不止步于课堂上的知识教学,更深入到孩子们内心的成长教育。1998年,李吉林获得“全国王丹萍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领到奖金那刻,她想到的是下岗职工的孩子。在校长的支持下,她悄悄请了学校100名特困学生,给孩子们讲述自己苦难的童年,告诉孩子们生活清苦一点,不是丑事,鼓励他们抬起头,做班级的主人,让孩子们懂得自尊自强就能改变人生。她为100个孩子悉数准备了过年大礼包,给他们订阅全年的《百家作文》杂志。李吉林类似的举动不胜枚举,逐渐在校内外传为美谈。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小学教育带来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探索小学教育改革与情境教育模式的李吉林,大胆地向学校提出:让她从一年级开始实施情境教育实验。得到校方支持后,李吉林开始另辟蹊径,在教学上突以往的破条条框框,借着改革的春风,帮助孩子们卸下绑在身体与精神上的“枷锁”,鼓励他们发展活泼善良的个性,以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学习成长。

    为了儿童,李吉林上下求索,不知疲倦。她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孩子们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中,让孩子们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李吉林以女性特有的韧性与顽强,把教学创新实验坚持下来,创造出语文教育有效而崭新的模式,为中国小学教育奉献了素有“中国特色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美誉的情境教育模式。她是中国小学教育领域一面独特的旗帜。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