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锦春(1956届)
单锦春,我校56届高中校友,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南通市建设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主任。1956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建材专业。1961年6月毕业,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被选为南通市城西区人民代表,1961年6月—1964年12月,单锦春任天津拖拉机厂质监处技术员、党委办公室秘书(技术)。1965年1月,他参加三线建设,分别在贵阳农机工具厂、八机部四川涪陵地区建厂指挥部、四川涪陵农业机械厂、江西彭泽县6301厂等负责土建设计、施工等基建工作。1978年6月调入南通市建委,先后分别负责工程质量、安全、项目管理和负责组建质监站、招标办,任原南通市建委基建办副主任,总师室工程师。1995年7月光荣退休。
退休后创办了民营科技企业南通市建设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并担任主任。先后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淤泥烧结保温砖、轻质砂浆、淤泥烧结法保温砖自保温砌体技术、混凝土基体热桥自保温技术、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板等,荣获国家专利技术1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这些技术和产品都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列入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单锦春有着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他在中学六年阶段分别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生活部长;大学阶段曾担任专业共青团书记和党支部委员;工作阶段分别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有关职能部门组长、负责人等职。
在单锦春的职业生涯中,一直是敬业诚恳、开拓创新。1978年底,帮助南通市硅酸盐厂解决新型建筑材料的销售困难,他率先把原设计架空板的隔热屋面,改成铺设60mm厚“加气块”隔热保温的屋面。这样不仅改善了南通及其周边地区普通居住建筑顶层居住热环境,也改变了过去一般居住建筑屋面不保温的历史,也使生产企业走出行将停产的困境。1981年初,帮助南通市第一个与日本合资的树脂布厂,根据屋架静荷载试验的情况,提出“观察使用”的意见。这一举动帮助树脂布厂成功履行了合同,并获得利润一百多万元。他为南通华能电厂提出直接输煤方案,为“华能厂”在横港沙外侧修建“直接输煤码头”创造了前提条件。他帮助南通市环卫处利用煤饼渣等“固废”研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建成职工居住建筑的试验楼,不仅使污染环境的“煤饼渣”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改善职工居住热环境,还大大减轻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量。他利用“华能厂”急需处理的几十万吨粉煤灰,用来帮助南通开发区解决建房修路回填土的问题,为污染环境的大量粉煤灰开辟了一条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消纳新的出路,为修路建房回填土的土源增添了一条新的来源。
他率先利用淤泥、粉煤灰和可燃壳屑等“固废”,研发生产了含有微形孔、有形孔的烧结轻质节能砖(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炉底渣等“固废”研发生产的轻质砂浆(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耐高温的复合保温模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等且具有良好热工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构成结构保温防火于一体绿色自保温墙体(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耐久性好(能与建筑物同寿命)、没有保温层脱落和火灾隐患的绿色自保温墙体技术,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这样一位技术上的能者,还时刻保持着一颗“仁心”,2008年底,单锦春先生在母校设立“荣玉秀”奖教、奖学、助学金。至2012年,已有近100位师生受到奖励和资助。2012年,单锦春先生专程来到母校,为高二(12)班身患疾病的丁时雨同学1万元人民币。
单锦春由于业绩突出,获得过众多的表彰,主要有:1989年“粉煤灰回填试验研究”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全国加气协会的景泰蓝杯奖;1994年“混泥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配套技术研究”获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节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荣获建设部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2006年获江苏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被省建设厅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中共江苏省委评为“全省‘四好’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2011年被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列为当代中华建设名家,列入“传承历史交融世界”邮票集。
这便是单锦春,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胸怀大志,仍未忘忧民。他是祖国建设的能工巧匠,他是春风化雨的道德模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