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母校永在我心中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4:30:49 浏览次数: 【字体:

1956届  宋士贤

1951-1952学年,通师、女师、崇英、商业四所中学合并。我随商业中学整体迁并至新校——南通第一中学。1953年成立高中部,1956年我们108位同学有幸成为母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离开母校53年了。中学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段。我在市一中学习生活了近五年,师长的教诲,使我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学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以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岁月流逝,南通在变,母校在变。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也都步入了爷爷奶奶的行列。但就个人而言,虽年华老去,却抹不掉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

(一)

53年来,我们始终怀念着母校第一任老校长——敬爱的赵宝钰校长和林弥励副校长。作为学生,当时我们并不懂得他们是怎样领导和建设学校的。更不懂得他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但他们平易近人,关心师生员工的作风记忆犹新。无论在教室还是在操场,无论是在食堂还是在宿舍,经常能看到老校长的身影。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做了鼻腔手术,出院后脸还肿着,老校长在百忙中到宿舍来看我,林副校长像慈母一样抚摸着我的脸,心疼的问我“还痛吗”,赵校长还通知灶房大师傅为我做病号饭。一位校长如此关心一个普通的学生,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终生难忘,对我后来的成长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楷模作用。后来听说老校长在那场浩劫中,遭到了非礼的不公正对待,晚年生活凄凉,实在令人愤慨,痛心和惋惜。

()

53年来我们始终留恋着母校严谨治学的教风、学风和精心培育我们的恩师——语文刘秉、卢心竹老师,数学张启、堵汉卿、冯锦华老师,物理万侃如、周佐善老师,英语蒋兆一老师,化学倪松源老师,生物朱秉乾老师,历史顾正林老师,政治周天老师,地理季悦老师(兼任班主任)以及教导主任陆伯生、汤明德老师,团总支书记万云霞老师……。他们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教风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他们不仅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学问的方法,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还特别重视教书育人,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真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他们所遵循的教学原则。老师们经常带着教具、模型和演示实验到课堂,利于我们接受知识;当时还没有实验室,化学实验是借用食堂做的,除了基础实验外,倪老师还叫我们自己做肥皂和雪花膏;有一道地理试题是“从上海坐火车到哈尔滨,要经过那几条铁路线?那几个省?”至今印象深刻。

师生关系是最崇高、最珍贵的人际关系。2002年出差回南通,适闻和我们相处多年的班主任季悦老师因病住院,李涓洁学姐陪我去医院看望,季老师虽神志清晰,但已不能讲话。他紧紧抓着我们俩的手,不时的晃动,眼睛也湿润了,眼神充满了激动和期望。顿时,我感悟到师生之情是多么神圣、纯洁。遗憾的是这次见面却成为诀别。2006年我们毕业50年返校时,季老师已不在了。安息吧,敬爱的季老师和其他已故的恩师。你们逝去的岁月,铸就了我们今日的辉煌,我们永远记着你们!

(三)

53年来,我们也始终难忘母校十分活跃的体育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使我们强壮了体魄,陶冶了情操。当时,母校是全国第一批劳卫制试点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每天早晨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都是锻炼的人群,跑步的、练体操的、踢足球的、打篮球的、荡秋千的、爬竿的……,还举行了“沿国境线一周长跑活动”,把全校同学每天跑的距离统计出来,在一张大地图上标出,大家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每天都能跑三千米,体质明显增强了。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整体的体育运动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全校90%以上都达到了国家劳卫制标准,百米校纪录达到了11秒多一点;戴毓刚、吴继旺成了市体操队的主力,赴南京参加省运会;篮球队、足球队足以与当时的南通学院抗衡……。在一次暑假举办的市一中体育积极分子夏令营上,时任市体委颜主任对母校的体育运动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年,在母校的教学计划中,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不少同学都能识简谱,拿着歌谱就能哼起来,有的还能读正谱。艺术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艺术的思维与科学的思维是相近的。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事业的成功是十分有利的。

(四)

离开学校53年了,在这53年中,无论走到哪里,母校永远在我心中。值此祖国60周年国庆之际,母校迎来了90周年华诞。献此拙文以表一个学子对母校的怀念,祝贺与期望之情。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