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人生走向的三件事
——回眸高中毕业时光
1956届金志仁
我1950年考入南通师范初中部,读了两年,1952年南通市将通师、女师、商中、崇英中学等多所学校的初中部合并,我被编班分到市一中读初三。1953年初中毕业时,因成绩一直优异,学校师长动员我不要投考别校,仍在本校就读,便又进入了市一中高中部学习。1956年高中毕业时,仍是学校师长的关爱,但这次却影响到我一生的人生走向,其中有三件事令我最难忘怀:
一
1956年高中即将毕业了,学校为了做好毕业生报考高校的准备工作,组织毕业班的全体学生去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我平常身体状况还不错,谁知体检透视的结果却是“肺部有可疑斑点”,怀疑为“浸润性肺结核”,听到这个情况,我很沮丧,因为如果真的有了肺病,我报考高校的愿望便会化为泡影。平时一直非常活泼自信的我,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做什么都有气无力,仿佛变了个人。一次我在校园踱步,遇到了林弥励校长,这位德高望重的女校长,一向对我比较关心,知道我年纪小,远离家乡,一人寄宿在学校,而学习一直比较自觉努力,成绩也不错,所以遇到我总喜亲切地问这问那,这次仍然一样,但多了一句话:“金志仁你最近怎么这样没精打采的?有什么不顺当的事吧?”我便把体检的结果作了汇报。林校长当即说:这件事的确很重要,但您要正确对待,思想不要紧张。你年纪很轻,身体抵抗力与恢复能力都很强,体检仅说你的病灶为可疑,也就是说并未确定为肺病,故仍然有希望,这次检查仅为初步的,毕业前仍要复查,我们要对每位同学负责。现在最重要的是:离高考报名还有一段时间,我建议你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与复习不要抓得太紧,要注意好好休息,因想到来日方长;同时要增加营养,增强体质,从现在起你就不要在学生大食堂吃集体伙食了,我让你到教师食堂吃饭,可以自买饭菜票,自己购菜;还有,您一定要到学校医务室,找戴静秋医师(她是我敬爱的卢心竹老师的爱人),她会指导你如何预防治疗肺结核病。林校长这一番像家中长辈一样充满关爱的话语,使我如觉醍醐灌顶,暖彻心扉,给我鼓起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风帆。我当即表示我会照林校长的话去做。随后我又将在学校体检的情况向远在黄海之滨,也孜孜于教学的母亲作了汇报,母亲来信鼓励我:从小要学会坚强,要经得起磨难,并表示家中尽可能给你寄来改善伙食所需要的生活费,不用担心。同班同学也很友爱,主动分担我一些班级工作,如出黑板报等;因我休息时间多了,有的同学还为我借来了我喜爱读的图书。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休养生息”,到毕业前复查时,透视结果为:“没有实质性的发现”(也即不为肺结核),我可以报考高等学校了。真是天大喜事,令我喜出望外。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在我考取大学后,进校才一个月,学校要求所有入学新生都要复检,我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医院X光透视室,出来时拿到的检查报告写着:“两肺野清晰,没有任何可疑斑点。”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一关终于跨过去了,我成了期盼已久的高校的学生。
后来在与戴医师交谈中我才知道,这次体检的折腾,是由于我同住一个宿舍的一位王姓同学,患有肺结核,我睡在他的上铺,而且我俩都喜好玩弄乐器,他拉一手好二胡,我能吹满口笛,于是同宿舍一上一下,常是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我们年级组织的小乐队还在女师等兄弟学校演出,孰料就在这密切接触中,他的病原体已悄悄侵入了我的嫩肺,好在程度尚浅,依靠年轻、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举措,才将结核菌赶出了体外,取得了战胜疾患的胜利。而王姓同学复查时,肺部仍为陈旧性病灶,一时难以根治,便未能参加高考。(后来他治愈了肺病,任乡村小学教师许多年,在2006年毕业五十周年老同学聚会时,见到虽已年过七旬,仍精神矍铄,同样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这是第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林校长的关爱使我闯过了高考体检关!
二
我在市一中读书时,遇到了两位学识不凡的语文老师。高一、高二语文是刘秉镕老师教的,他善于言辞,课上得生动,很吸引我们,后调至南通师范任教并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南通市教育界颇有名望;到高三时,改由卢心竹老师任教,他上课时常引经据典,娓娓而谈。卢老师是无锡国专毕业的,古代文学修养深厚,写诗填词、书法绘画,无一不能,无一不精,故以诗、书、画“三绝”闻名江城,成了南通市文化名流。我因自幼喜爱中国古典诗词,中学六年又一直担任语文课代表,遇到这样有水平的老师,窃喜也是我的缘份。我是住校生,因此每逢星期天,便常到惠民坊卢老师府上请教,我向他借阅的线装书多,而得到口传面授则更多。时光流逝了数十年,在他八十寿辰时,仍对人说:“我有两个都姓金的学生,他们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小溪流》的主编金振林,一是现在高校任教的金志仁。”不仅如此,这样一位在学习上对我帮助很大的卢老师,还帮助我确定了将来一生的发展方向与从事的专业。
很快要填写高考报名志愿了,是考第一类理工科,亦或第二类农医科,还是第三类文科,其时我真是举棋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我自幼喜爱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成绩一直优秀,但我的兴趣却是很广泛的。对物理、化学、三角、几何、代数这些理科课程我亦学得很好,而且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把问题搞懂不罢休,不彻底理解不歇手,这种韧劲钻劲正是学理工科搞科研最需要的,我亦非常习惯于保持这样一股劲(后来我搞文学研究也如此)。高中三年理科的成绩全部都在90分以上,特别是几何成绩总评大多为100,仅一两学期为99分。所以不报考理工科多我来讲确实有点可惜,自己也心有不甘。
而且我们报考的那年,正是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之时,动员广大在职的年青干部报考高等学校,但由于在职青年干部不少没有能在高中受过系统的课程教育,他们的强项在于对政治社会文化的了解与擅于文笔,但数理化就成了他们应考的难题,故大多数干部报考时都涌向了文科,报考理科班的就相当少了。由于招生数庞大,高中生相对不足,故高中生报考理工科的录取比例非常高,可以说只要考绝大部分均可录取;但考文科的就大不一样了,高中毕业生要与在职干部报考大军竞争,这就有了很大的风险,记得我们那一届文科报考人数为16万多,录取只有4万多,比例为4:1,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不得不考虑厉害得失,故报考文还是理,一直犹豫不定。填报考志愿的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了,我心中非常焦急,正在这关键时刻,一向看重我喜欢我的心竹老师找到了我,他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不考中文系,我们市一中高中毕业生中就无人考了。”我回答说:“我是想报考的,但我担心文科比理工科似乎难考,我的竞争对手是大批有着丰富工作经验与文字能力的干部,录取的风险可能要大得多。”卢老师笑着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要相信自己,你自幼这么喜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也有不少积累,不考太可惜了,根据你的学习情况与一贯成绩,我可以肯定,录取不会成为问题的,我了解你!”卢心竹老师的一番话,是知我者、爱我者的师长出自内心的关爱与信任之情的流露,我在万分感动的情况下,作出了决定,当天就填写了报考文科的志愿,缴了上去。
果然,高考的情况,正如卢老师所料,我被名师云集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五年制本科。我的报考愿望顺利实现了。后来知道,市一中首届高中毕业生中只有少数几位考的文科,而报考中文系的只有我与另外一位马姓同学,而这位同学没有被录取,录取的比例为2:1。
这是第二件令我难忘的事,卢心竹老师的一席话,帮助我确定了一生努力的事业。
三
我在市一中读书时,有两次难以忘怀的班级活动。
一次是在高二时,班主任刘秉镕老师组织的“夜行军”。我们全班同学按要求半夜到学校集合出发,经过飞机场、曹公祠、狼山、剑山,一直抵达军山脚下。沿途夜色迷茫,大家屏住声息,只听沙沙的脚步声,一个紧跟一个紧张快行。耳边不时传来断断续续的狗吠声,旷野里交叉着晃来晃去的带队同学手电筒的光柱,夜空中湿漉漉的雾气,不断向我们迎面扑来,大家都感到阵阵凉意。夜深了,我们终于到达了军山脚下,大家又您扶我我搀您地走过了几座小木桥,方才抵达登山路口。稍事休息后,刘老师果断下达了命令:“迅速登山,争取黎明前到达山顶,观日出。”平时很少长途跋涉的我们,这是已很疲劳,但初生牛犊不畏虎,不顾山路崎岖,大家仍一股作气攀登上了山顶。这时已至平明时分,东方已露鱼肚白。而山顶雾气更浓,山谷中已同样弥漫着雾气。我们全都沉浸在乳白色的云雾中,初升的朝阳在东天仅是一个白色的圆盘,不见光豪。就这样,一直待到八、九点钟,山上的雾气方才渐渐散去。这时情况大变,仰望天空,一片通明,阳光灿烂,举目远望,千里沃野,尽收眼底,军山的早晨竟是这样变幻莫测的美丽!
这是一次新鲜强烈令人难忘的班级活动,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与能力;但还有一次令我终身难以忘怀,对我确立一生志向有着重要作用的班级活动,这就是在毕业前夕,由时任高三班主任的张启老师组织的“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以化妆晚会的形式出现。
为了开好这次化妆晚会,全班同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至于每人是什么理想,晚会前还是个秘密,因此各人必须通过同学关系到市里借来各种服饰与用具,然后根据你对理想人物的理解进行设计化妆。有的同学借来了礼帽、西装、甚至文明手杖;有的借来了望远镜、安全帽、长筒靴;有的借来了听诊器、医护工作服;还有的借来了算盘、账簿,有的还准备了黑、白胡子准备粘上,如此等等,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到晚会那天,在学校不大的礼堂里,到处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彩带,围坐着的长桌上面放满了水果与瓜子,多个花瓶中插着鲜花。这时我们在“后台”已经化妆好的同学们都纷纷入场亮相。呵!真不简单,有的化妆成了教师,文质彬彬;有的化妆成了农艺师,朴实无华;有的化妆成了工程师意气昂扬;有的化妆成了医师,亲切和蔼;有的化妆成了科学家,沉稳持重,等等,等等。我呢?化妆成了一位老学者,还借来了一副深度眼镜戴上,嘴上沾上了一抹白胡须,身上穿了一套同样是借来的还算新的西服,臂弯里挂着一根文明手杖。我的这一形象设计:认为学者一定是手不释卷的,因此必须戴上眼镜;要成为学者必须积数十年之功,等到事业成就之时,一定是白发苍髯,故必须沾上胡须;学者必须是谦恭有礼的,须注意仪表衣着,故着西装,携文明手杖。我的这一形象设计一经出现在同学们设计的诸多不同形象之中,显得特别切合人物特点,得到普遍的认可与赞许,获得了一片掌声。在张启老师宣布各人开始畅述自己的理想时,在听到同学们一一表述自己的理想之后,我也表明了我的理想,我说:“我自幼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这一生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祖国传统文化宝库,奉献我的一些成果,我的努力目标就是成为一位专家教授与作家。”在各人畅述理想结束后,便是节目表演,然后唱歌跳舞直到午夜,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去。
毕业前组织的这次影响每位同学一生的主题班会到今天我写这篇回忆文章,时光已流驶过了五十三个年头。综观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用今天话来讲,他们都是四有新人,他们发展得都很好,绝大部分同学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当中不乏非常出色的优秀人物:如有的同学成了著名的火箭制造专家,有的同学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成了人民解放军的将军,有的在节能建筑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并成了企业家;至于成为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主任医师、农艺师、药剂师、会计师的更是普遍的了。至于我呢?也实现了成为大学教授的愿望,成了在词曲研究等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家。
这是第三件令我难忘的事,张启老师组织的毕业主题班会,帮助我确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
闯关,定向、立志,这三件事衔接得是那样的好,可以说环环相扣。说是巧合,也不是巧合。实施这三件事的、对学生深怀大爱的三位德隆望重的师长的高大形象,永远矗立在我的脑海心头;“不思量,自难忘”,我将永远感激、感恩、崇敬!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