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恰同学少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5:05:26 浏览次数: 【字体:

1980届  李晓明

1977年,11岁的我带着一身的顽皮和稚气跨入了青砖灰瓦、长廊环绕,有着古典园林建筑风味的南通市一中,开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涯。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一中即将迎来90华诞,儿时的记忆慢慢浮现起来……

入学的那一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历史正处在拨乱反正之中,人们的思想尚未从文革中扭转过来,不谙世事的我们每每看着学兄学姐身穿绿色军服、佩戴红卫兵袖套在面前走过时,总是一脸的羡慕。当时,许多同学都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外部环境氛围中,我和同学们开始接受一中正规而系统的学习培训。

一、 严谨的老师

在我的印象中,一中的老师都是责任感强、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由于时间过去较久,许多老师已叫不出姓名,但他们的容貌仍保留在脑海中。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位:

王瑞南,班主任、语文老师。她是一位很有个性、自我要求高的老师。她教学方法好,善于课堂的训练,能让我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后来的中考、高考直至今天,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作为班主任,她除了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班务管理外,还很注重对我们的体质体能训练,我现在都记得她课外活动时,经常和我们一起打排球的场面。由于我在班上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开始时体育成绩一直不好,王老师就“逼”我参加体育比赛。记得运动会报名时,我不愿参加,就乘她不注意溜出了教室。王老师发现后就立即追了出来,我在前面逃,她在后面追,边追边喊:“李晓明,你给我站住!你必须参加比赛!”现在回想起来,既感滑稽,同时也倍觉感动和温馨!

“铁锹张”是一位50岁左右的女英语老师,一脸的慈祥。面对我们一群不认真学习英语的学生,她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我们班许多男生上英语课回答问题时用得最多的句子是:“I don’t know”,即使在一堂课上讲了很多 “I don’t know”,以后往往还会被抽到回答问题,时间长了,大家也被迫认真学习了。

极受同学们欢迎的是一位退休返聘的、据说已70余岁的男历史老师。这位老师上课时只带两支粉笔,坐着上课(经学校同意的),记忆力超群。他上课时往往教室静得连针掉下来都听得见,因为他上课爱说评书。上课后只见他将手在讲台上一拍:“话说.......”教室内每双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就怕漏听了一句。老师时间把握得很好,讲了半课后,随着“请听下回分解”,大家都被调足了胃口,一脸的遗憾。老师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历史课本,认真地教起来。同学们复习历史都是劲头十足,因为下回分解什么还要看老师的心情。

我们初一到初三换了几位体育教师,个个多才多艺。第一位体育老师甚至在初一时代过班主任。他很负责,虽是体育老师,却经常帮我们上数学辅导课。后面还换了王冲等几位老师,不管哪一位,教体育都是有板有眼,动作要领训练规范,使学生对各项球类和器械能熟练掌握。我从初二开始体育成绩突然提高,就得益于一中的体育教学。那时一中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长,课外训练几乎与课堂一样,每节活动课老师都带我们有步骤地训练几个项目,一学期下来,许多体育项目要领都得到了巩固。那时的男生胆子大,没有现在的学生这样娇贵,同样是跳纵箱,都是把起跳板不断后移,能跳到最后的都是令人羡慕的“英雄”。我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着胆子冲刺起跳后,手未撑到箱子前部,身体直接从箱子上飞了过去,直接扑在箱前的垫子上,吓出一身冷汗。同学们最喜欢的是打排球,一来是班主任经常和我们围着圈子打球,二来是一中有极其浓厚的排球学习氛围。名教练许振国老师训练女排队员时,同学们经常围在场边看,仿佛自己也是场上的队员,心里不断地在模仿、呐喊.......。

二、 难忘的活动

由于我的家庭住址不断地从城区西部向东移,小学、初中同学在高中以后鲜有往来,偶有遇见自然极是热情。1985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同学们听说我在担任团委书记,初中时的全班同学于1987年借我工作的学校聚过一次。若不是自我介绍,许多同学已不知谁是谁了,初中时男女生是不说话的,毕业工作后才第一次说上话。说起同学的经历,许多校园活动又成为话题。

片段一:学工、学农、学军

文革后一段时间,在正规的学习活动之余,学校还会安排学工、学农、学军。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活动。学工是集体到糖果厂包糖果。利用人海战术,几个班同学同时操作,半天就完成了工厂一个月的工作量。因为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没有谁敢偷吃糖果,当然工厂的领导也心中有数,在任务完成后,同学们会得到几块糖和一支圆珠笔作奖品。学农是到节制闸北的农村帮助生产队拔收割后戳在地里的油菜杆子,大家备足了一天的干粮和水,在老师带领下干活。毕竟是初中学生,劳动的效率并不高,一会儿时间就有同学手上起泡。老师就会教导同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大家就咬牙坚持。一天下来,早晨时的兴奋劲儿早已全无,腰酸背痛。回校时的队伍,一会儿就因不断有人要休息而“溃不成军”。通过劳动体验,大家切身体会到农民真辛苦,在学校学习真幸福!

片段二:课间体能锻炼

我班的男生喜欢课间结群锻炼,一方面是满足自身形体力量的需要,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打架的事时有发生,万一碰上不能吃亏。当时一中操场东南角有五六副双杠,每当大课间我班就会有十几个男生相约冲到双杠前锻炼。班上有几位“健美先生”,肌肉发达,身材魁梧,能轻松自如地曲臂撑、身体180度摆撑,是大家心中的偶像,同学们想要练成他们那样的身材。我第一次撑双杠时由于肩窄杠宽,十分费力,我甚至闻到了口中的血腥味,但这种训练是一种竞争,我不能输给别人。一天天的坚持加码,大家的曲臂撑数量不断增加。到初三毕业时经常在一起锻炼的伙伴已能撑到20多个。大家体质增强了,身材也从“豆芽儿”变得结实而匀称(这种习惯我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十几年如一日)。臂力增强、又是群体活动,伙伴们相约决不用武力去欺负别人,要维护学校的声誉。

一中的学习生活,增强了我的纪律观念、刻苦精神、竞争意识,强健了体魄,为我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基础,而今我也继承老师衣钵,虚为人师,终不敢忘记母校校训“敬诚勤朴”,并把它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