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一中母校,你永远在我心里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5:15:05 浏览次数: 【字体:

1990届  陆尧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段长达六年的难忘时光,那里面记录了我的奋斗、我的成长,还有同学少年的风华正茂。而这一段时光,也把我和我的母校――南通市第一中学,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我是1984年考入一中初中部的,作为重点中学,当时的一中按“小升初”的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记得我的分数刚刚到线,被要求参加面试筛选,面试是在图书馆进行的,几位“奶奶”级的老教师让我感受到了一中的深厚,也感受到了一中的可亲。

初中三年,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2班”班主任是陈玉琪老师,教我们语文,陈老师的特点是绘声绘色,讲课以启发、交流为主,善于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教数学的是施荷琴老师,很严格但很和蔼。教英语的是白萍老师,她年青充满活力。还有一位老师我印象特别深,那就是教物理的叶恒星老师,华发早生的他总是兢兢业业,后来一直教我到高中毕业。

“2班”的成长烙上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印记,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班成为了学校的试点班。大体说,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为必修课,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课程为选修课,有点类似高校的做法。学校还经常举办小发明、小制作比赛,让每一位学生的才能和兴趣爱好都得到尽情的施展。当时一中还和日本丰桥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学校不仅接待日本学生来访,还在两校学生中建立了书信来往,既增进了友谊,又推进了文化交流。

母校不但重视文化教育,还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每有重大的活动和社会事件,当时的教导处主任李恩锦老师,总要给全校师生作动员报告。1985年,中国乒乓球队在第37届世锦赛上夺得男团冠军,消息传来,全校师生都聚集在操场上,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的教育。学校还经常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入南通油脂厂、南通造船厂、南通无线电厂、南通激光研究所等工厂企业,还参加了集邮协会、影评协会,通过对社会的接触,让书本知识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设有劳技课,任课的是一位女老师,她总是沉醉于自己的园艺生活,并教会我们对自然的爱惜。据说原来在博雅楼和老师办公楼之间的假山就是她设计的杰作,如果校园后来不重新改造的话,也许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她当初引进的那一朵朵美丽的大丽花。

今天回想起来,我们不也正是一棵棵小树苗,经过了园丁老师的精心栽培,才有了今天的茁壮成长吗!刚进校的时候,我只有10周岁,因为小学跳了一级反而背负了“小五”的骂名。①但是,接我们这一届的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同样充满热情、充满爱心。正是初中的三年,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求学态度,也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为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也证明,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付辛勤出,“2班”的成绩也是出类拔萃的,不仅在平时的考试中屡创佳绩,在后来的重点中学内招考试中,我们班更是大获丰收,全班有二十多位同学得以直接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②而包括我在内的这批同学更成为高中各班的佼佼者,他们包括:周云江、宋江蔚、吴启荣、沈海燕、徐雷、黄树军等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我在母校高中部上的第一堂班会课,这句话也成为我们高一(6)班的班训,而且至今仍在鞭策着我和我的同学。

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的是申海峰老师,那一年,他刚刚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就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并教授我们英语。我们是申老师带的第一批学生,他也为自己的开山之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印象之中,他总是一手捧着书,一手拎着录音机,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讲台上。申老师的英语功底很好,而且讲音标非常有心得,我的英语写作能力也在他的指导之下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三年,为我们讲授其它功课的老师也都很有特点。记得胡仁宇老师的宽厚、郑伯泉老师的严谨,还有梁尚尧老师讲授立体几何的眉飞色舞、陈正荣老师讲授解析几何的丝丝入扣、陶耕培老师讲解排列组合概率论的循循善诱和张育炎老师在总复习时的有条不紊;更记得叶恒星老师对物理题目的精心解析,张毅老师对化学章节的开放教育,还有丁汉青老师、孙经鑫老师一丝不苟的板书,孙晓东老师幽默诙谐的政经理论;田星星老师、李宁老师在讲授生物时的深入浅出,顾永老师在体育教学上的身体力行......

高中三年,我们的教室几经搬迁,从花房附近的平房,到老教学楼,再到实验楼。让我最难忘的还是位于校园东北角的静海楼,这是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当时还有长廊和前面的三排初中部的教室相连,真是古色古香。我的教室就在一楼的最东首,因为当时学校并不限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所以我们下课去操场活动是占据了极大的便利。不过,在高三的时候,因为学校教室紧张,我们和另外一个班的教室搬到了实验楼的四楼,条件好了很多,也很清静。③

就在实验楼里,老师和同学一起冲刺,激发我们的最大潜能。一次次的模拟考试,一次次的总结要点,查漏补缺,不厌其烦。我总感觉,在那个时代,母校的老师们对学生的关心与要求其实一点不输给家长,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实现愿景也许仅仅就在于学生的成绩进步与素质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中也创造了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与本市的另一所省重点中学――南通中学并驾齐驱,甚至考出更好的成绩。

1990年7月,是我们收获的日子。我是在南通中学参加高考的,第一场是语文考试,要求写一篇有关带刺玫瑰的作文。也许是出于紧张,我竟有些跑题,但自己并不觉得,走出考场遇到送考的郑伯泉老师,他只笑笑,并不评价。也许正是这份带考的经验让我没有对自己的失误有任何的觉察,也保证了我其他几门功课的正常发挥。后来,我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材料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六年时间,漫长又短暂。告别母校的时候,我们并不惆怅,因为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成,渴望成长。既有母校的无私给予,我们将迎接人生路上最美好的挑战。

初进上海交通大学,我即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回想中学并无太多学生干部的经历,然而却是一中人的底气让我迎难而上。仅仅半个月时间,我就在全校新生当中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并获得学校的共青团组织生活改革基金一等奖。此后的日子,我先后担任校系学生会的干部和学生党支部的负责人,经常在学校的社会实践和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出任了交大《益友》报的副主编。

工作之后,我又考入南通电视台工作,从编辑做起,担任过二套节目编辑部副总监和三(四)套节目编辑部副总监,现在是新闻中心的副主任。虽然不能说有了多大的成就,但是一个工科学生如何能在新闻单位也有成长的空间,有人说是大学培养了开阔的眼界和开拓的思路,而我始终认为是六年的中学教育给了我语言文字的功底与素质积累。

所以,要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是母校给予了我和我的同学向上的力量。无论毕业时我们是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还是投入了社会的大熔炉,我们发现一中人都是好样的。就在去年,我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们分别举行了两次聚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精彩人生,应该说每一位同学都有了良好的发展。面对两位班主任陈玉琪老师和申海峰老师,我们心底充满感谢,而我们也从他们的脸上,分明读到了两个字,那就是“欣慰”。

让我惭愧的是,在离开母校的日子里,虽然心里一直没有遗忘,但我仅与几位老师有过接触,也没有登门拜访感谢师恩。而母校,却把我们放在心上,不但给我们寄来了校庆明信片,邀请我们参与校友的座谈,许振国老师还专门打来电话,嘱我写一篇有关母校的回忆文章。

感谢母校,给我够用一生的宝藏!

谨以此文,问候您的九十华诞!

注:

1983年,南通市区小学于进行了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分班,留下来读六年级的被称为“小五”。

②“内招”是指当时一中和通中这两所重点完中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可以不参加全市统考,经内部选拔直接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

1987年以前,一中的高中部为4个班,后经扩招,达到6个班的规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