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我们兄妹的母校情缘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5:24:17 浏览次数: 【字体:

1986届  秦少萍

我是踩着哥哥的脚印跨进市一中的大门的,他是八四届毕业生,我是八六届,而且,我们兄妹都在市一中完整度过了六年的初、高中学生生活,这可是我们所有受教育阶段在一个地方就读时间最长的阶段(当时小学是五年),这六年也是最关键的六年,可以说,它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通过它,我们跨入了大学校门,走出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步,而市一中“敬诚勤朴”的校训和老师们言身教的感染,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我1980年从唐闸小学考上市一中,当年的小升初很简单,不需要填志愿,也没有摇号,更不要交钱。我和我哥都很幸运,小学的轨迹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他当年(78年)考初中时都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中学,以为会在唐闸的二中或十中上,接到市一中的入学通知时甚至不知道市一中在哪里,据说那是第一年有重点中学之分。我们就这样幸运地和母校结缘。

六年学习中,有几对夫妻老师都在不同阶段教过我们。张启东老师是他的语文老师,而周瑞兰老师做了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过老师教过我哥,而他爱人季老师是我初中的英语老师。初中我最难忘的是周瑞兰老师。周老师对我是有点“偏爱”的,至少我一直这样认为,我甚至认为,我在初中学习阶段能轻松学习,以至升高中学校内招考试,能以班上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母校高中,都和她的“偏爱”有关,因为她给了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我有了自信。那时候可能还没有“鼓励教育”的理论,但我觉得周老师就会运用鼓励式教育,某篇作文写得不错,她会打上高分并在班上或年级里展示一下,后来我做了语文课代表,是班上的第一批团员,做了班委,这些都让我这个从唐闸普通小学走出来的孩子在强手林立的重点中学校园里找到了信心。当然,周老师不仅“偏爱”我一个,我们当时寄宿,她家就住在学校教室的后一排,每天,她都会来看我们的夜自修,也常到宿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哪个同学该洗头了,哪个同学床铺该整理了,她都会关心!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比初中紧张多了,因为要高考。高中阶段我们兄妹都回到了走读状态,虽然每天上学路上的时间来回要占掉将近两小时,但一个人在家复习和与班级全体上夜自修相比,复习效率更高些。我们因为都选择了文科,又正好相差两年,所以教过他的老师好多都送回他们接我们,朱兴国老师、马育强老师、周民老师、周天老师、王庆生老师等等,当时学校的骨干老师都成了我们共同的老师。我哥的英语一开始并不突出,要知道,高中阶段有时候追一分都很难,名次也是这样,因为别人都在努力,但我哥的英语在周民老师任教时,每次考试都有进步,从八十多分的梯队逐渐跨入了九十多分的梯队,其中一个决窍就是把每天来回挤1路车的边角料时间利用上了。记得那里周老师要求做卡片,我哥把家里的纸盒子、新衬衫里的夹纸板都用上了,剪成小块,做成卡片,把语言点都抄上去,在挤车的时候,就是一只手吊在扶手上,另一只手就是摸着卡片,记不住了就拿出来看看,这样,日积月累,英语真的有了提高。周民老师在二十多年前就在晨读时间讲《新概念》了,那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有些到现在还记得,大大拓展了高中书本外的词汇量和许多语言点的用法。高中阶段的老师都极具自己的个性,马育强老师头发总是纹丝不乱,人没到,身上的香水味和皮鞋声先到了教室;周天老师的政治经济学讲得出神入化,一口海安腔调毫不影响他讲课的生动;朱兴国老师有时候中午喜欢喝点小酒,下午的语文课便满是他笑咪咪的脸,课文也有了些醉意和诗意……

老师送走了一批批的孩子,自己默默地做着人梯。读书的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我们早早地到校,晚晚地放学,其实并没有想过,老师也是每天那么早到、那么晚走,他们真的就象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一样,无私地付出,不求回报。今年是母校90校庆,我们当年的老师也都退休了,但我知道,我们的母校走过90年,是一批批如此可敬可爱的老师无私的付出,才蕴育出满天下的桃李。在母校的90华诞到来之际,我谨以我们兄妹的点滴学习生活索记,来表达对所有教过我们的老师的感激,表达对一代代母校老师无私付出的敬意,也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