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难忘的1958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5:57:40 浏览次数: 【字体:

 

1959届  王育民

1953年盛夏,年仅13岁的我在父亲的陪伴下,步行15华里,从狼山(我父亲就职的南通农校就坐落在狼山脚下)来到西门外的孩儿巷,报考南通市中学初中部(南通市一中的前身),三年后又进入本校高中,1959年毕业后考入吉林大学汽车系。屈指算来,离开母校已整整五十年了,我也从一个幼稚的中学生变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最近从网上得知今年是母校90周年华诞,这则消息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找出珍藏了几十年的一中校徽、学生证及高三(1)班毕业集体照,我端详着照片上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脸庞,其中还有慈祥的老校长林弥励和班主任蒋兆一老师(见照片:二排右起第八位是林校长,第九位是校党委书记,第十位为班主任蒋老师).

蒋老师还教我们英文,教学十分严格,每天清晨逼着我们到他宿舍背英文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虽然进入大学学了俄文(当年俄文是必修课),再没机会系统学习英语,但一中扎实的英语基础训练让我终身受用。

由于文革十年动乱,我和他们早就失去联系,茫茫人海,如今这些老师、同学在哪里呢?但愿他们能看到这篇文章。照片把我带回尘封久远的日子里,往事像老电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回到鲜花盛开的校园,仿佛又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看到夜半时分崇文楼里老师们备课的灯光在闪烁。耳际又响起高亢的劳动号子声,画面定格在火红的1958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8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学校也在操场垒起了小土高炉,师生们没日没夜地苦战,搞运输的、捣碎矿石的、配料的、炉前作业的,干得热火朝天。夜幕降临,星如棋布的小高炉火光冲天,蔚为壮观。全市各单位都参加了大炼钢铁,炼钢的原料如铁矿石、焦炭、耐火材料就成了大问题。有消息说姚港来了一批铁矿石,学校赶紧组织学生去搬运,缺少运输工具,大家硬是用肩扛背挑把一批矿石从数公里外运回学校。不久原料又断档了,学校发动群众收集废钢铁,动员家住本市的师生将家里的铁器、铜器献出。后来听说有单位把铁门也拆了,作为原料投进了高炉。

分配给我的工作是配料,就是按领导确定的配方比例,把铁矿石、焦炭、废钢铁等原料称好,提供给土高炉加料,再根据炉内的状况实时调整。这是个十分关键的岗位,出不得半点差错。当通红的铁水奔腾而出,铸成铁锭时,早就等候一旁的锣鼓队打着红旗,高举喜报向党委报喜去了。我们都自豪地感到自己为国家完成58年钢铁产量翻番的任务贡献了一份力量,充满了成就感。那些艰苦并快乐着的日子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后来才知道全民大炼钢铁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运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土高炉炼出的钢铁大部分是废品,都是些没用的铁疙瘩。虽然学校的大炼钢铁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段经历令人终生难忘。每当我回忆起炼钢炉前的日日夜夜,至今还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1958年是个充满激情甚至有点狂热的年代,什么都要“放卫星”,争第一,除了大炼钢铁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如大鸣大放大辩论、教育革命、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下工厂勤工俭学、参加军事野营等。进入高中碰到的第一个政治运动就是整风反右,虽然中学不参加反右,但也结合当时形势进行了大鸣大放大辩论。一位从山东大学毕业的叫章振华的右派分子,分配到一中教历史课,此人是个“持不同政见者”,乘大鸣大放之机在同学们中间散播不满言论,自然就成了被批判的活靶子。为响应中央“向科学进军,在15年内赶超英国”的号召,学校团委组织全校同学参加科技活动,我们班几个对无线电感兴趣的同学,有陈育才、李炳华等人(见照片,前排第二人为作者),

成立了“波波夫小组”(波波夫是俄国科学家,无线电的发明家),研制了电子管收音机、无线电遥控装置等,还在全校大会上向领导汇报过。在体育方面也要“放卫星”,全体同学不管体质如何,都要通过“四红”(通过劳卫制一级、二级证书,三级运动员标准,下面的照片为当年我获得的证书)。

记得我们班一位小个子女生跳远怎么也通不过标准。已经半夜了,大家都搞得筋疲力尽,报喜队就等在沙坑旁,此女生哭着躺在操场上说什么也不肯跳了。同学们都在一旁劝她再跳一次,最后真的通过了,其实是几个男同学在她助跑时夹住扔出去的。很快这位女生破涕为笑,欢天喜地和大家去报喜了。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引发了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倾向、各行各业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甚至有人宣传“我们这一代将生活在共产主义”。过度的运动消耗了师生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与政治上巨大的收获相比,这点损失是最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就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老师们抓住劳动之余,各种运动间隙的点滴时间为我们补课,他们用孜孜不倦的教诲使我们得以完成学业,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对母校的感情是难以割舍的。母校给了我们品格、知识和坚强的意志。让我们在通向成功彼岸的大风大浪中勇敢前行。

想不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59年进入大学不久,就迎来了三年自然灾害。大学生们自然也是缺吃少穿,有时还得饿着肚子上课,下乡在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收割大豆高粱。这些都是后话,在此不再赘述了。

与后来的学弟学妹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毕业没几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国。学校停课闹革命、停止高考、红卫兵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运动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阅读次数:901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