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仁爱温暖我们的一生
1979届 顾剑(原名:顾翠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本着慈悲与仁爱,培养真正的人,母校对每一位学生都很重视,真诚关爱,教育我们成人成才,期望我们成功。所以,师恩难忘,母校难忘,即便已经毕业几十年,想起自己的母校,便会觉得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那块地方被触动。
我来自普通工人家庭,本是一只丑小鸭,但在市一中,我得到那么多的厚爱,心中一直充满阳光,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是挺能干的学生干部,全校闻名。回想起来,在市一中读书的那几年,是我一生中最纯洁最快乐的时光,心无杂念,一心向上向善。毕业时,我已是内心充满能量的一个人,在母校培养起来的自信与自强,让我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从容面对所有挑战。
记得七四年到校报到的第一天,我见到了第一任班主任、教英语的丁丹老师,她夸了我一句:“你的吐字很清晰!”初次见面,优雅脱俗的她还不太了解我,但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发现了我的一个闪光点并加以赞美,这句话温暖了我几十年。我成了初一(4)班班长,上英语课时,丁老师要求用英语喊起立,我因为胆怯,“Stand up!”就是喊不出口,丁老师耐心地带领全班同学陪我练了好多遍,才让我大声自如地喊出来。今天看来小事一桩,其实她是在用心让我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她的苦心,我今天都明白了啊!
我们的数学老师蒋本泉特别亲和,对学习尖子和学习差的同学一视同仁,市一中的老师都有这种传统,真正的人文关怀。考得不好的同学他最放不下,一定要搞清楚是卷子太难了呢还是哪里没听明白,主动为学习有些吃劲的同学补课、开小灶。他是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所以班上最调皮的男生见到蒋老师都是服服帖帖,因为蒋老师的爱心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得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进入市一中后,我惊喜的发现这所学校有那么多的名师!如教数学的张启老师、教历史的马育强老师、教英语的蒋兆一老师,还知道没教过我们的周天老师、周倩侬老师……他们当时都是南通市教育界闻名的一流教师。
第一位教语文的姚先生听说毕业于徐师大,才华横溢,第一堂课开场白至今都记得,是讲过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有四个人作了一首打油诗,四人分别是乞丐、商人、官吏、秀才,打油诗是:“大雪纷纷落地,都是皇家瑞气,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妈的狗屁!”让同学们猜猜看四句诗分别是何人所作,一下子让课堂气氛特活跃,也勾起了同学们学语文的浓厚兴趣。姚先生是那种特别有文化底蕴的语文老师,所以,他讲的课引人入胜,听他的语文课是一种享受!姚先生学问大却一点没有架子,对刚上初一的懵懂无知的我们就寄予厚望,预见我们将前程无量!这种期望效应不知激励了多少人。
市一中不是一个培养书呆子的地方,初中阶段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活动,我们下乡学过农,去工厂开过车床,扛过枪打过靶,这些经历让我们很好地接触了社会,锻炼了自己。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节日,还有文艺演出、各科竞赛等多种活动,团组织很活跃,团委书记刘际平老师和团委干部郭建伟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陪我们长大,学校的黑板报、广播站都办得很好,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
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了高考,老三届、新三届,已经毕业了好多年的学兄学姐们像久旱逢甘露一样,他们要抓住这个可以为自己人生一搏的机会,但那是一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没有课本,没有复习资料,没有复习班,什么都没有,母校像母亲一样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当时简陋的大礼堂每晚挑灯夜战,校领导挑最好的老师去为这些已毕业多年的校友补习文化,迎接高考。听课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自带小板凳,上百人一齐上大课,场面蔚为壮观。母校的此番善举与升学率无关,与创收无关,但和很多校友的命运前途有关。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学兄学姐因为母校的这种恩惠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当时刚升入高一,但校领导安排了一批优秀学生去参加听大课,并郑重其事地为我们报名参加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次高考,虽然这批学兄学姐们眼中的“小朋友”都没考上,但我们得到了最好的练兵。
一九七八年,我们又提前一年参加了高考,全校有两名优秀学生被提前录取,开始了他们求学深造的精彩人生。我当时考分已是全校第三,超过当年录取线72.5分,但因为还没毕业没达到要超过录取线76分的拔尖要求,与南京大学失之交臂,但我记忆中这件事没给我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我能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七九年毕业时的正式高考。在那时我的老师给了我最正确的引导,最细致的呵护与关爱,让我没有受伤,还是一名意气奋发的好学生。七九年心想事成,顺利考入大学。
石明和老师曾经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当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了一套极珍贵的课外辅导资料时,他把这套资料让给了我。其实他的女儿也在上学,应该是极需要这套资料的,但石老师知道我一个普通工人的孩子搞不到这套资料,就无私的先帮助了我。后来石老师调去如皋某中学任教,一别已有三十多年,不知他现在是否一切都好?愿好人一生平安。
教物理的孙字民老师当时风华正茂,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经常看到他起早贪黑地备课,研究教案,或者在实验室准备最完美的物理实验。他用卡片来做物理题,分类选用都很灵活,很多同学纷纷效仿。他是富有激情与创意的老师,能把枯燥的物理课讲得生动、明白、有趣,男生女生都爱听他的课并在心里崇拜他。他对学生极负责任,对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也很负责任,为人师表,令人敬佩!
陪我们度过中学阶段最后两年的有和善的政治老师孙经燊、认真的化学老师姜瑞萍。班主任赵如全老师教数学,他对工作极认真,对学生要求极严谨,为我们的成长与成才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我们就是在他的期许的目光中走出母校的大门的。当年有些怕他的“严”,今天只感念他深藏于心的那份慈爱。
我与一中的情缘已延续到第二代,我的儿子2008年毕业于市一中,从一位内向胆小的男孩成长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班长(领导4个副班长),又是足球场上的健将,关心天下事,知识面很宽,高考之前还在看邓小平传和天文学刊,高考成绩全校第一,被名校录取。他曾获得江苏省初中数学一等奖、科技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是母校首届荣玉秀奖学金获得者,他把这份奖金通过红十字总会寄给了四川灾区人民。罗素说过培养伟大的人格包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苦难的同情,我觉得市一中培养学生是朝这个方向去做的。最令我欣喜的还不是儿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母校培养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和良好习惯,这是一个人的6大生命之根。感谢他的班主任冯彩霞老师、吴勇贫老师、赵志华老师和所有任课老师,辛苦你们了!
90年过去,市一中已是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母校从未据此把它的校友分为三六九等,世俗的东西在这个充满仁爱、尊重、平等与自由的文化氛围中是格格不入的,老师从不打听哪个学生家长更有权势,也从不问回母校的校友在社会上混得如何。我们重回母校联系同学聚会的事情,办公室杨主任热情接待我们,当年教过其他班的顾海珊老师和档案馆的老师耐心地帮我们查阅学生档案,当年教体育的许振国老师非常亲切热情,回母校就像回娘家,有被疼爱的感觉。最爱我们的人心最低,母亲只希望孩子平安就好,母校只希望他的校友正派做人,认真做事就好。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只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就是成功的。我在军工研究所工作过四年,在IT行业做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和电脑公司副总,干了十二年,每一步我都走得踏踏实实,干得很精彩。三十九岁的时候,我毅然辞去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去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我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快乐而均衡的人生。故我何在,愿归何处,何去何从,我搞得明明白白,是有长期明确人生目标和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我相信,我的很多校友都是这样的人。
母校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些永恒的原则和价值观,它们曾经令市一中的毕业生们终生受益,并且还将使更多的学子受益。
母校的仁爱将温暖我们的一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