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记忆
1977届 柯用佳
在一个腊梅吐香,细雨纷飞的日子里,我收到了来自母校的明信片。那温馨的祝福及“2009年10月18日,我们相聚南通一中,共庆90华诞”的热情相约,带来了融融地暖意。飞逝的时光过去了三十二个年头,我也步入了知天命的阶段,可敬可亲的母校老师和同学们及母校的一草一木在我心里永远清晰明快啊!在母校即将迎来九十校庆的日子里,我掬几朵记忆长河里的浪花,倍感亲切又有趣。
中学时代的我爱看闲书,张文豹老师戏称我是“书虫”,多像现在人的网名啊。记得一回同学辗转借给我一本缺了前后页纸质发黄的长篇小说,我看上了就不忍释手。下午政治学习的时,我忍不住放在抽屉里偷偷地看,班主任鲍炎庆走到身边都没有觉察。没得话说,书被鲍老师收走了。过后,我主动去办公室认错,实则讨回借来的书。发现鲍老师正在看此书呢。我说明了来意,鲍老师还我书时问:“你知道这本书名吗?”我摇头说“不知”。鲍老师告诉我,这是《红旗谱》。当时是禁书呢。当年风华正茂的鲍老师如今已当了爷爷,和我们相聚时依旧像兄长般的亲切自然。
读书时,我心里曾有过的憧憬之一是将来做一名能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并为之付出努力。那时借来《中医学入门》、《中医汤剂学》,同桌李锦萍为我借来一本厚厚的《赤脚医生手册》,课余时间我悄悄地看这些书。记得在学农分校,晚上大家都去看那黑白电视了。我独自在仓库权当宿舍的寝室里,用凳子拼起来当桌子,边看书边做笔记。前后共写满四个本子呢。
七七年七月,我高中毕业,随即进入了无线电厂工作。这年,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有一天,教我语文的马元铨老师找到我家,带给我市一中的高考复习班听课证,以及他出资为我准备的有关复习资料。马老师握住我父亲的手,劝父亲让我参加高考。并说“她去考,我是有几分把握的。”因家庭原因,我没有参加高考去搏一搏,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也将进入大学继续努力读书的梦想永远深埋在了心底。而对马老师深深地敬意和感激将伴随我一生!
八九年金秋,我带着三岁的儿子参加市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校庆。在一中电影院里,坐在主席台上的马元铨老师满头银发,回想着他上课时的神韵风范,和平日里的含蓄平和的慈祥,更有当年对我这样一个已毕业离校的学生还打听摸索上门关心的拳拳之心,我多想上前问候我的老师啊。因生性怯懦又带着孩子,我没有走上前去。而今,马老先生已驾鹤西去多年,此已成为我终身憾事。搀着儿子的小手沿着当年熟悉的美丽校园漫步,想念着这里有教我知识和做人道理的老师们,有我和同学们纯真的友谊,有我曾经飞扬的青春梦想,不禁感慨万千!我对儿子说:“等你长大了,也要到妈妈读过书的这里来上学。”七年前,儿子周肖佳在虹桥二中初中毕业前夕,将报考志愿填写为南通市一中,以超过通中中考录取分数线的成绩进入了一中,与我成了校友。周肖佳在黄益健、李洪钧等一中老师的辛勤栽培下,三年后高中毕业,以657分的高考成绩,取得了一中2005届高考的第二名。在我的老师孙字民的指导下,顺利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如今儿子已保研,也算弥补了我当年的缺憾。
我的母校走过了90个春秋,培育的桃李满天下,从这里走出多少学子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曾在一中成长,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虽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但也为自己曾是一名一中的学生感到自豪。心里存许多有关母校美丽记忆的我,深深地感谢一中,感谢我的老师们,深情地祝福我的母校:您曾经辉煌,您会更辉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